12月4日,由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和亞太研究所聯合主辦、亞太所社會與文化研究中心承辦的“社會與人文”系列講座第三講“東亞文化視野中的魯迅形象”通過視頻會議形式進行。講座邀請了山東大學文學院國家瑋副教授擔任主講人,亞太研究所副所長趙玙佳主持。亞太研究所所長楊魯慧教授參加活動。

近年來,東亞文化共同體的構建及其挑戰逐漸成為一個跨學科的重要議題,國家瑋副教授以在東亞影響頗廣的魯迅文學及思想為切入點,對這一議題展開了宏觀的分析與微觀的解讀。講座中,國家瑋介紹了日本學者竹內好的魯迅研究及“回心”概念,并對伊藤虎丸經由魯迅為中介而提出的“個”的思想做了獨到的闡釋。通過上述案例,他向大家展示了日本思想界對東亞意識的理解,指出二戰后日本魯迅研究的出發點包含民族自我反省的動機,尤其是對“優等生文化”和虛假主體性的反思,這種態度對于我們研究以“西歐沖擊”為契機而產生的中日共同的近代亞洲自我發現這一課題具有重要啟示。國家瑋表示,中國的魯迅研究與日本、韓國的研究在問題意識以及分析路徑方面并不完全相同,我們應“以魯迅為問題”,在中國語境中重新激活魯迅式的思想傳統,同時與東亞其他國家的思想界保持良性的互動。

評議交流環節,各位老師圍繞東亞文化視野中的魯迅研究展開討論。亞太研究所副所長鐘誠肯定了國家瑋副教授的演講對于重新認識和研究魯迅的積極意義,指出魯迅研究應具備特定的問題意識,不能簡單地“將魯迅作為方法”,提出魯迅研究者應適當從個體的生命體驗中跳脫出來,尋求一個更為廣闊的跨學科研究平臺。此外,他還認為研究魯迅應注意文化與制度兩個質素,強調魯迅文學所提出的很多問題至今仍值得我們反復思考,并在此基礎上對文本進行了多重細致的解讀。
河南大學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范陽陽表示,新時期以來中國的魯迅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日本魯研界的影響,他認為國家瑋副教授的此次演講對于今后中國的魯迅研究具有某種“溯本清源”的重要作用。近代中日在學習西方的過程中都經歷了“從器物到文明”的認知過程,戰后日本的魯迅研究正是基于日本學習西方文明遭遇的挫折而展開的。他還提到,戰后日本的魯迅研究具有某些認知上的誤區,中國學者在對魯迅思想進行解讀時需要對日本魯研界的某些帶有偏頗性與傾向性的問題進行自覺的正確認知。
國家瑋副教授對評議進行了回應,并回答了聽眾的提問。本次講座以東亞文化視野中的魯迅研究為切入點,展示了不同國家對于東亞文化與東亞意識的不同認知,對于學界以更開放、理性和包容的態度來思考東亞文化共同體的構建及其挑戰這一時代課題具有重要意義。